今年以來,常州市為塑造高質量管理明星城市,不斷推動社會治理的精細化、多元化、信息化,在創新實踐中實現“大事全網聯動、小事一格解決”,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“最后一米”。 上午,天寧區蘭陵街道茶山村的第五網格長袁建國又在轄區內巡查走訪,眼前的這堵墻經過翻修,整齊劃一。而半個月前,它還是另一副模樣。 “這個圍墻當時七倒八歪,我們就提到網格長那里,沒過多久,他們就解決了這個事情,同時還弄好了陰溝,再也不積水了。”茶山村居民季順鳳、徐漢中告訴記者。 茶山村戶籍人數約5000人,下轄11個村民小組,網格化管理的任務量大。,網格長+網格員+網格志愿者的日常巡查模式,成為街頭巷尾常見的情景。今年五月,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,細化網格密度,茶山村委還建成了上下游兩端聯動的全要素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。 茶山村網格化聯動指揮平臺,不僅可以實施集索居民的一些問題反映以及民事糾紛,還實現了攝像頭居民點的全覆蓋。從被動接收居民上門提供意見,到主動進行細節排查,完成這樣一個轉變。 茶山村大學生村官趙蘭俊告訴記者:“在全要素網格管理多元共治的方面,我們還整合了城管,公安消防,安監,環保等這些各條線方面的一些力量,進行全要素網格的治理。” 今年以來,常州通過“常州市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指揮平臺”的大力建設,實現了一個平臺架構“千村千網”,一個終端完成社區全要素集成,實現“無縫銜接,分秒必應”的目標。 事項快流轉,便民服務也在朝著高效高質方向發展,在武進區大學新村三社區,這里的網格化編程還創新引入“一全多專”模式,全要素信息集約同時,每個網格員各司專線,從小區景觀整治到警務協助,將“多角度助民眼線”遍插社區。 一條長約800米的景觀河,貫穿了整個大學新村的社區,那早在去年,它還是一個臟亂差的臭水溝,經過了網格化的精細管理,就成了現在這樣一條碧波蕩漾、美麗的景觀河,同時,河道兩邊還修葺了像這樣的景觀步道,供居民游人共同觀賞,打造了一個居家的景美人和的好環境。 為了同心合力為居民架設幸福小環境,大學新村三社區引入黨建+模式,成立“黨員先鋒議事督導室”,邀請14位退休老黨員獻計獻策,網格工作人員則是以“婆婆嘴、媽媽心”,解決了停車位改造、出行擁堵、高清監控、垃圾分類等問題,原本的安置老小區現在是舊顏添新妝。 武進區大學新村三社區黨委副書記王銀虎告訴記者:“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,解決1200多起,小到居民樓道的一個樓道燈修理,大到停車位的停放,以及社區的環境整改,每天都有及時的反饋和解決。” 今年以來,全市各地網格多元共治的活力蓬發,天寧區率先應用“視聯網”和無人機技術,實現可視化快速調度;新北區針對網格和群眾間的快速聯系,開發微信小程序、二維碼地址門牌,網格員定位、軌跡巡查等功能也相繼出爐,為“全市一張網”的編織,快速加入智慧動力。 常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、市綜治辦主任張雙慶表示,目前常州共劃分了網格6730個,其中配備專職網格員3478名,兼職網格員13281名。大量群眾身邊的糾紛隱患,案件,訴求得到及時解決,通過網格化工作,推動了社會治理重心的下移,使老百姓更具有安全感、幸福感、和獲得感。 |